林徽因的感性与理性
一身诗意千寻瀑,万古人间四月天。
林徽因,少女时遍游各国,赏尽人间百态;战乱时期,身着素衣,上街打油买盐;在户外测绘,时常穿着旗袍爬梁上柱。无论从哪种角度去欣赏,她都是一道别致的风景。
林徽因说:“别因为自己是女人,就禁锢了双脚。真正长存于世的美,从来不止于皮囊,更是一个女人身上散发出来的独立和智慧。”于是这个独树一帜,集美貌智慧于一身的女子,把自己活成了一首美妙绝伦的诗。
01 感情理性:心动是一时,心定才是一生
提起民国才女林徽因,有人说她是一个以惊人美貌、绝代才情、鼎盛事业以及美满婚姻诸多美好集于一身的女子。
作为女人,林徽因是幸福的,她一生有三个男子为之倾倒:天才诗人徐志摩、建筑大师梁思成、学界泰斗金岳霖。
在她与这三个极度优秀男人的周旋中,你不得不佩服她对于感情冷静的处理方式以及从容的独特魅力。
16岁的林徽因在英国遇见了24岁的徐志摩,开始了一段浪漫的“康桥之恋”。后来她知道徐志摩早有家室,妻子张幼仪也来到了伦敦,还有一个两岁的孩子。
林徽因毅然决然地选择同父亲回国,结束这段不会善终的恋情。
停留是刹那,转身是天涯。即使后来徐志摩深情依旧,坚决选择和张幼仪离婚,她也绝不回头。
林徽因说:“任何东西都可被替代。爱情,往事,记忆,失望,时间……都可以被替代。但是你不能无力自拔。”
回国之后在父亲林长民和梁思成的父亲梁启超的安排下,林徽因和梁思成走在了一起,他们的结合在当时可以说是郎才女貌,门当户对。
她将对徐志摩虚无缥缈的爱慕收至于心,她明白才子的浮夸和浪漫,抵不过婚姻琐碎现实的消耗。她知道自己想要嫁一个实在的男子,平凡生养,没有惊涛骇浪的情感,却安定美好。
因为理性,所以不卑不亢,能够从容优雅地面对一切。
然而大多数女性在面对爱情时,往往不能理性的思考和判断,一味地追求不够现实的爱情,为了对方丢了自己。
就像同为民国才女张爱玲,爱上了有家室的胡兰成,把自己坠落到了卑微的尘埃里。其实有时候,懂得适时的放手,才是对自己最大的体面。
婚后林徽因在香山养病,与金岳霖擦出爱的火花,她没有任何遮掩,如实将自己的苦恼告诉了最信任的丈夫梁思成。
梁思成愿意成全,金岳霖愿意放手,他们都愿意给这个他们最爱的女子最大的温柔。然而理性的林徽因还是守在了丈夫身边,因为他们已经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梁再冰。
林徽因没办法像陆小曼那样不顾世俗的眼光,她明白,即使金岳霖的爱充满诱惑,但有违常伦,她有自己的底线和骄傲。
越是理性的女人,越明白情感的力量;越理性的女人,越懂得用感性的方式解决问题。
聪慧如林徽因,她永远知道自己需要什么,适合什么,理性的思维帮助她克制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与欲望,因此,她也就活得更理性,更实在,也更高级。
02 生活理性:诗情画意是点缀,柴米油盐是主调
三毛说:“爱情如果不落实到穿衣、吃饭、数钱、睡觉这些实实在在的生活里去,是不容易天长地久的。”
林徽因嫁给梁思成后,她并没有成为一个养尊处优的名媛,她陪着梁思成上山入林,不离不弃地辅佐着梁思成的建筑事业。
在抗日战争时期,为了丈夫的安全,毅然陪着梁思成逃亡。从1937年到1946年,从昆明到李庄,林徽因陪着丈夫走过了中国的15个省、190多个县,考察测绘了2000多处古建筑物。
逃难期间,这个学术界的才女摇身一变成为了家庭主妇。她买缸蓄水,买菜做饭,操持所有家务,还要养儿育女,全然没了那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女子的面貌。
为了维持生计,她不得不去路途遥远的云南大学教英语,一星期要来往四次,走将近十公里的路,赚取一个月不过40法币的报酬补贴家用。
梁思成也说:林徽因就是他的中心,林徽因在哪儿,他的家就在哪儿。
林徽因是一个聪颖理性的女子,既会谋爱,也会谋生。无论所在地多么贫困,她的家里总是收拾得很有情调。
她会带着一双儿女看村子里的民间师傅做陶艺,会把郊外的野花采回来布置简陋的屋子,会把简单的木头架子做成书架。
对于生活,她不像张幼仪那般委曲求全,也不像陆小曼那样肆意挥霍。她清楚地知道诗情画意只能点缀日子,并不能当做生活的全部。
生活中理性的女人,总是活得有弹性。
她们可以享受最好的,也能承受最差的;她们也擅于从纷繁杂乱的现实情境里,梳理出清晰的脉络和头绪;不管被生活推到怎样的深谷,依然有向上弹起的勇气和能力。
正是这种可入世可出世的柔韧,林徽因赢得了梁思成全部的尊重和柔情。他尊重她的才华,尊重她的理想和生活方式,在林徽因染上了肺病虚弱不堪时,他为妻子学会了生炉做饭,打针煎药,还亲自护理。
真正懂得生活的人会知道,柴米油盐酱醋茶是真实的烟火幸福,琴棋书画诗酒花只可以怡情养性。
婚姻教会男人和女人,爱不可能永远是诗情画意,激情澎湃。婚姻更多的是两人共同体验生活中的酸甜苦辣,在同甘共苦中执子之手,慢慢变老,这才是长久幸福的样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