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因必有果,虎王与猎人的恩怨纠葛,韩剧《大虎》结局令人心寒

近两年韩国战争题材的影片不断增多,但这部同样被标记上"战争"标签的《大虎》,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个猎人与猎物的故事。

整部电影的故事并不复杂,朝鲜日治时期(1910年-1945年),名猎手千满德早年以打猎为生,是智异山地区有名的猎户,但在日军侵入半岛后,便放下枪隐居山林,选择守护曾经的猎物、被称为"智异山山君"的朝鲜最后一只老虎。而此时日军军官在卸任前想把智异山最后一只猛虎杀掉带走,于是找来当地猎户和日军组成捕虎队围猎老虎。年事渐高的千满德,本着对大山的敬畏,住在深山中守护着大山和老虎,但千满德的儿子不甘于就此一辈子呆在山里,于是父子矛盾,人虎冲突就此展开。此时,千满德守护的已经不仅仅是那只老虎,还有失去国土的尊严。

在影片的前半段中很难见到"山君"的真实面貌,关于这头独眼猛虎的信息只能从村民与日军的描述中得来,当地人叫它智异山的山君,基本上是智异山之王的意思。

老虎头脑很简单,以牙还牙,倾尽勇武,可以狡诈。半睁着眼睛睡觉,可以隐匿在浓雾中伺机而伏。它们所要的只有一样:生存。猎杀生物觅食,是为了生存;攻击侵略者,也是为了生存。

闯入它地盘的人都可以归类为侵略者,所以它夺走了无数生命,而不论这些生命究竟是不是抱有恶意。

电影比较巧妙的把老虎拟人化。作为片中的"男二号",人性化到快成精了,导演还给安排了丰富的内心戏….

影片的第一个 情感 高潮便是大虎将千满德儿子的尸体从野狼群中抢出来,并拖到他家门前,人与虎以极度复杂的 情感 对视,然后便引出一段略感狗血的回忆。

电影选择了日军侵略的二战时期, 影片中的隐喻和诸多象征意义让这部抗日传奇更加富有传奇色彩,拟人化的大虎"山君"横扫日军,见一个鬼子撕一个,把老虎即将失去山林的反抗比作朝鲜人失去家园的反抗,老虎失去幼子比作朝鲜被侵略失去亲人的悲痛。

整部影片充斥着对当时日本军队的仇恨感。从拟人角度来说,千满德就是老虎,老虎就是千满德。他们都是影片中的守卫者。

当年千满德放生了小老虎,并不再捕猎,可尽管它要感恩千满德的放生和喂养,它也不会忘记,自己母亲的死,也因为这个恩人的子弹。千满德是恩人,也是仇人。为了恩情,它曾放过他的儿子石一次,但石对它开了一枪后,它没有再次下慈悲。

石很天真,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极度弱小,更没有注意到自己的行为完全是侵略和伤害。而随后,大虎从狼群中把石的尸体抢回来还给了千满德。

千满德拿出封存的猎枪,烧掉了自己的家和儿子的遗体,独自向智异山的主峰天王峰爬去;山君安顿好了小老虎的遗体,走出山洞,君临山顶俯瞰着云海,发出王者般的怒吼,他们都知道今天就要迎来自己最后的时刻了。

其实他们之间已经没有仇了。虽然人虎殊途,但生命轨迹却彼此交融,而他们命运也是如此相似:他们同样是这片山林的孩子,同样成为了这片山林里最强的存在,他们彼此伤害过对方的亲人又彼此选择了释怀和宽容,命运的车轮又同时把他们逼到了绝境。

最后与虎王之间的"对白"甚是感人,为了一个了断,一人一虎, 情感 复杂到极点,就像岷植大叔想说:我们做个了断,如果我死了,你就好好活,如果你死了,我也不会苟活。

最后山里仅剩的一只老虎与家破人亡的捕手纵身跳下山崖。皑皑白雪覆盖了一人一虎!相爱相杀的一生,始于山间,终于山谷。